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611章 得到领导八成的肯定
第(1/3)页
哪知,郑玉德话锋一转:“不过你也别得意,这可是政策层面上的事,据我所知,还没人一个地方敢这样干的!”
荆涛听出郑玉德并不完全反对,于是就大着胆子说:“当年小岗村的18位农民,按下了18个手印,不就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吗?如果不是当年他们的冒着政治危险的尝试,怎么可能当年就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?所以,要允许尝试吗!”
荆涛所说的小岗村,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,1978年,安徽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。那时的凤阳县小岗村,是出了名的“三靠村”——吃粮靠返销,生产靠贷款,生活靠救济。“泥巴房,泥巴床,泥巴锅里没有粮”,条件十分艰苦。
那时小岗是梨园公社严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,由于吃“大锅饭”的分配方式无法激发村民们的劳动热情,小岗村越来越穷,村民们连最基础的温饱都难以保障。
雪上加霜的大旱灾,使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出门乞讨。
为了活命,为了全村人不被饿死,18位小岗村民,召开了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,这次会议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。
为了共同抵御有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,这18位小岗村村民,在一纸分田到户的“秘密契约”上按下鲜红的手印。
这一按不但改变了小岗村村民的命运,更是影响了中国农村此后数十年的发展,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。
这份秘密契约的主旨就是实行农业“大包干”,将原本属于村集体的土地“分田到户”。也就是秘密会议的当晚,生产队的土地、耕牛、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,轰轰烈烈的“大包干”由此开启。
郑玉德听荆涛提到小岗村,就说道:“可是你眼下的情况和当年的小岗村可是截然不同,当年小岗村如果不分田到户,有可能村民会被饿死,但现在不同了,我们有强大的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piautian55.net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