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百一十二章 如鱼之得水也(二)
第(2/3)页
乡,不算邻城不远的四个大乡,其余十个小乡,位处县东的共有两个,一个靠北,与朐县的伊卢乡接壤,另一个即是曹幹选定的这个目的地。
此乡名叫益民乡,下辖五个里。
依县寺户籍册去年案比人口时的最新记录,该乡计总共有民户近四百,口近两干。不过县寺户籍册上的此个户、口记录,虽是去年的最新记录,与益民乡的真实户口情况相比,却还是有出入的,出入还不小。益民乡真正的户、口,现在其实不过户三百上下,口干余而已。
之所以会出现真实人口和县寺户籍册上人口不合的状况,原因也很简单。
治内户口的增、减,是朝廷评核当地长吏治绩的一个重要项目。於任期之期间,若是治下百姓的户口得到了增加,就会被评为优等,得到朝廷的褒奖,有利於升迁,反之则会得到惩罚。
因此自前汉以来,郡县长吏就不缺有在治内百姓人口之增减方面造假者。
有的造假,是为得到朝廷的褒奖,是为了升迁。汉宣帝时,有个叫王成的官吏,曾出任胶东相,政绩显著,据说有八万余流民附之,亦即他给胶东国多增了八万多人口,宣帝以是拜他为关内侯,秩中二干石,却在王成死后,人们发现他实际上是虚报了增加的人口。
有的造假,是担心朝廷的惩罚,是为了保住仕途。这种造假,越是在天灾人祸、战乱时期,越是多。天灾人祸、战乱必会导致治内民口的减少,而民口一旦减少,朝廷的惩罚就会降临,重则丢官,为不使自己受到朝廷的惩罚,对於不诚实的官吏,造假,便成了唯一的选择。亦是因了此故,乃至郡县长吏在任命上计吏,也就是负责向郡中、朝廷上报本县、本郡上一年各方面的政绩情况的吏员时,往往会倾向於选用“便巧吏书,习於计簿,能欺上府者”为之。
益民乡的真实户口情况,所以与县寺户籍册上所记不同,即是属於后者。
当然,这倒不是益民乡的蔷夫胆敢欺瞒县令。
上计制度的程序是,先以县为单位,於每年八月统计本县此前一年的户口、垦田、钱谷出入、盗贼多少等各项,报於郡府,再由郡府核实、将本郡各县之计簿合并计算完成后,以郡为单位,报上朝廷,——乡也没有资格独自进行统计。
实正是那位逃走的海西县令在去年向郡府上计时,害怕自己在郡中的考核中名次靠后,主动暗示钱均等门下亲近吏们帮他造假的。
投机钻营,弄虚作假,这类的人,古今皆有,中外无别,这些且亦不必多说。
唯是弄了虚,作了假,地方官的荣华富贵是保住了,最终吃苦的仍还是底层的百姓!
虚构多出来的民口,地方官、吏知道是假的,朝廷可是不管真假,既然报到朝廷来了,地方就要按这个户口数目给朝廷缴税、服役。
田税什么的不说,只人头税、按丁和按户征收的固定税目,便计有算赋、口钱、更赋、訾算多种。
算赋如前文所述,年十五以上的成年人,每年每人要交一百二十钱的算赋,没结婚的女性倍算;口钱是年七岁到年十四岁的男、女孩童,每年每人要交二十三钱。算赋的用途多与军役、军需有关。口钱原是缴二十钱,“以食天子”,供天子用的,前汉武帝时多加了三钱,“以补车骑马”,乃为算赋的补充,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piautian55.net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