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2章让朝廷的奏章,以数字说话_大唐:国库老鼠含泪走,我的私库堆不下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1672章让朝廷的奏章,以数字说话

第(1/3)页

“想儿,你再仔细讲讲,这人口数字查清了,具体能用在哪些地方?如何凭这些数字来办事?”

李世民听了半晌,已然抓住了李想主张的核心。

但他知道,自己这个儿子话只说了一半,更要紧的东西还在后头。

“父皇,儿臣试举几例。譬如,朝廷要在边地屯垦,安置军户,那么当地究竟有多少丁口,需要从内地调拨多少粮草物资才能维持用度,有了精确的人口数,便可一目了然。”

“又如,朝廷要兴修水利,疏通河道,哪一段河道沿岸的村镇最密集,百姓受益最广,优先动工便能事半功倍,这也离不开人口数据的指引。”

“再者,边疆各族裔的人口消长,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亲、开中等国策的调整,凡此种种,皆需以实数作为根基。”

“还有,朝廷如今鼓励生育,成效如何?是该加大力度还是另寻他法?这些都需要有据可查,我们必须学会让数字说话。”

让数字说话,这个观念对于满朝文武而言,都太过新奇。

李想觉得,自己有责任将这种以数据为准绳的施政理念,根植于这个时代。

任何决策,都不能再凭长官一时的兴起或模糊的印象来定夺了。

“让数字说话?”

“正是。父皇,请您试想,同样是地方呈上来的奏报,您是愿意看到某州蝗灾肆虐,百姓损失惨重这样的文字,还是愿意看到某州爆发蝗灾,过境农田三十万亩,预计秋收减产四成,有五万军民面临缺粮之虞这样的奏报呢?”

李想此言一出,殿内众人心中顿时一凛,他们都明白,往后怕是没那么好糊弄了。

任何一位君主,都期望从臣子口中听到不加修饰的实情。

然而,现实却是信息在官僚体系中层层上报,等传到皇帝耳中时,早已面目全非。

汉字的精妙之处,有时反倒成了某些人混淆视听、颠倒黑白的工具,一则消息在传递途中被扭曲得与初衷截然相反,也是司空见惯之事。

李想提出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piautian55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