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64章渭水书院献宝_大唐:国库老鼠含泪走,我的私库堆不下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1664章渭水书院献宝

第(1/3)页

“宇文教谕,您研制的这批点火石,效果远胜于市面上的旧物啊!”

长孙庵在一旁由衷地赞叹道:“就说这堆潮湿的松枝,若是用传统火石,就算能点着,也得费上半天功夫。哪像现在,三两下就燃了。”

长孙庵是长孙家的旁支子弟,因才干突出而备受长孙冲的器重,被派来渭水书院参与这个至关重要的项目。

“这一批的成色确实不错。”宇文谷捋着胡须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,却仍旧保持着学者的严谨。

“但我们还没能完全掌握其材料的配比规律。不同高炉产出的炉渣,制成的点火石效果差异很大。若是能让每一批都达到眼前的水平,那才算是真正的成功。”

尽管量产的难题尚未攻克,但眼前的实验结果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。

宇文谷心中暗想,即便只是用现有的这批成品,也足以向大唐皇家军校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了。

“宇文教谕,我近日从新华书店购得一本观狮山书院所出的新书,其中提及了材料性能与成分的关联。我在想,我们用不同炉渣制成的点火石,其点火的优劣程度差异显著,这是否正是因为材料成分有所不同?”

长孙庵继续阐述自己的想法:“我们能否尝试记录下每个炼铁炉的投料情况,然后根据其炉渣所制点火石的实际效果,反推出最完美的配方?”

长孙庵能得长孙冲赏识,并非浪得虚名。

他这番话,在后世学子听来或许浅显,但在科学理论极度匮乏的当下,已属难能可贵的创见。

“你这个思路大方向是对的。”宇文谷作为工艺大师,对材料配方的复杂性最有体会,“但问题的核心是,炉渣里究竟是哪种成分决定了点火石的性能?若不能查明此点,恐怕依旧是摸着石头过河,难以寻得最佳制法。”

“无论如何,这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。眼下这批成品足有数千块,供给大唐皇家军校是足够了。”

“言之有理。那你稍后便携带样品,去拜访长孙郎君吧。”

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piautian55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