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4章 当代小说艺术的绝唱_文豪1978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684章 当代小说艺术的绝唱

第(3/3)页

现了这种壮观的抢购潮,在文学式微的2000年竟然还能够出现读者为抢购图书而大排长龙的情况,许多人对此稀奇不已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在了解了大家抢购的作品之后,大家又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了,毕竟这可是林朝阳的书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广大读者的热心抢购之中,《天朝》专号第六卷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壮举。

        仅仅上市半天时间,各地书店的库存便销售一空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疯狂的现象让各大出版社咋舌不已,更让没有抢到书的读者们徒呼奈何!

        专号抢不到,只能等人文社版单行本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也有那些不差钱的读者,加价从别处收购,但这终究是少数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至此,《天朝》终于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
        六卷书,煌煌二百八十万言,单就体量而言,《天朝》雄踞当代中国文坛的巅峰,但《天朝》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此。

        它的成功在于林朝阳卓绝的努力丶竭尽一切虔诚创作态度,更在于其非凡的艺术魅力《天朝》第六卷面世的第一个满月,《燕京大学校刊》上出现了一篇名为《永远的<

        天朝>》的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文章的署名是燕大教授王永兴,中国史学界的耆老宿儒,隋唐历史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。

        「」..—当那天晚上读完《天朝》的第一卷书之后,我知道朝阳他是能做到的,但这仅仅是个开始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啊!

        在无边的孤清和沉寂中苦苦的挣扎,他的钢笔一笔一笔在书桌上爬了三年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朝二十一帝,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在他的笔下活了过来,穿越冷冰冰的千年史书,以更加鲜活的姿态来到了世人面前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天朝》的诞生是漫长的丶艰难的丶痛苦的,但这样漫长丶艰难和痛苦的道路,正是每一部伟大作品所必经的道路。  」

        王永兴以朴实的笔触回忆了林朝阳向他请教唐史学问的点滴,还谈到了林朝阳在创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痛苦。

        文章发表以后很快便在燕大的教职工和学子中间引发了极大的反响,大家都能想到,

        像《天朝》这样一部巨著的诞生必然是要付出绝大的努力的,但读罢文章还是深受触动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家敬佩于林朝阳兢兢业业的创作态度,更敬佩于他对文学的虔诚和谦卑。

        《燕京大学校刊》与燕大前后诞生,五四运动丶一二九运动丶抗日救国丶抗美援朝丶

        人道洪流丶改革开放这份刊物见证了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。

        近现代以来的许多名家大师都曾在《燕京大学校刊》上发表过文章和学术见解,因而《燕京大学校刊》的影响力绝不仅止于一份单纯的校刊。

        发表几天之后,《永远的

        》很快就被燕京各大高校学子所竞相阅读,之后又引来了《燕京文学》的转载,呈现到了广大读者的面前,并很快引起了更大的反响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王永兴这位《天朝》诞生的见证者,在《天朝》正式完结之后,国内文学界也迎来了一波对这部小说「盖棺定论」式的评论潮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内知名「林吹」李拓如今远在大洋彼岸,但这不妨碍他为《天朝》献上赞美。

        「..—在严肃文学日益衰落的今天,林朝阳在创作上的大胆尝试和精益求精是文坛所少有的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天朝》的由来本是一句玩笑话,可他却认真了,他完成了这件重活儿丶大活儿丶绝活儿,这其中的艰难和痛苦外人是尝不到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所品尝到的,是经由这些艰难丶痛苦所酿造的美酒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酿酒的人,他当之无愧得到许多荣誉和赞美,理所当然的享誉海内外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以心血酿的这一壶酒如此醇厚丶芬芳,醉了千万人丶亿万人,百年之后的中国文坛也必将留有余香。」

        李拓的评论没有技术,全是感情,不负「国内文坛第一林吹」之名。

        在11月15发行的《收获》正刊上,久未有文字面世的巴金先生也专门为《天朝》撰写了评论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巴金先生在文章中将《天朝》比作是中国当代小说丛林中最枝繁叶茂丶葳生辉的参天大树,更赞其是「当代小说艺术的绝唱」。

        巴金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座高峰,对《天朝》不吝赞美无疑又为这部小说戴上了一顶桂冠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内文学界的滔滔赞美,为《天朝》这部小说做出了最权威的注解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天朝》的完结伴随着林朝阳获得诺奖的舆论热潮而炙手可热,受到了文学界的盛赞,在林朝阳多年来的创作生涯当中这样的现象并不算稀奇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这次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于,拥有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持,文学界丶文化界的声浪变得出奇的一致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声音呼应了过去多少年来的那些赞美,将林朝阳捧上了高台。

        从今以后,他的名字将超越「当代作家」的范畴与那些闪耀文学史的明星一同高悬在文学的星空下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piautian55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